工商時報專欄目錄
1999年  1∼  6月
 

03.家庭主婦可不可以是種職業?
文/黃雅嫻(台北市上班族協會執行幹事)

 最近因著經濟不景氣的關係,裁員事件頻傳,許多女性朋友看著朝不保夕的工作,不禁大嘆:不如歸去,回家作個全職的家庭主婦,讓老公養算了!無獨有偶地,日本也吹起一股「專業家庭主婦」風,那麼,家庭主婦可不可以是一種「專業技能」,更進一步地成為一種職業?
 根據勞委會的統計,台灣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只有45%,造成女性勞動參與率不高的最大原因,當屬女性在婚後因著照料家務以及育兒的關係而辭去了工作。這些全職的家庭主婦,不僅因此中斷職場生涯,在經濟上也必須仰賴另一半,就有形的經濟價值來看,她們的確沒有實質的貨幣收入;而長期與職場、社會脫節並且一成不變地生活,除了讓家庭主婦的生活更加封閉與邊緣之外,也缺乏成就感。
 那麼,如果將這些家務工作換算成有酬的勞務計算,是否能夠是否能改善這種情況呢?所謂職業,除了付出勞務獲得實際的報酬之外,更大的價值在於從中獲得成就感並且肯定自我的價值,最重要的則是與他人互動。然而,家庭主婦所負擔的工作,即使可以用有形的貨幣一一標價、以先生事業有成兒女活潑健康而獲得成就感,這能否算得上專業呢?
 事實上,如果家庭主婦成為一種職業,那麼問題就已經不再是勞務該標價多少的問題,更不是會不會傷害夫妻感情的問題;而是公、私領域的二分情況會更加嚴重。也就是說,如果托兒、托老的責任不由國家及社會共同承擔,那這些重擔勢必由人民自行負責,而在私立托兒、托老設施費用高居不下的情況看來,女性常因此被留在家中負起照顧的責任,造成女性更難參與公共事務,男人也無法走入家庭,遑論兩性如何平權?如何提高女性的勞動參與率?
 因此,對於已經離開職場的家庭主婦,除了必須肯定她們的付出、落實家務分工、催促政府落實照顧人民的責任之外;在現實的情況中,更需鼓勵她們多多參與公共事務,打破公、私領域的藩籬,畢竟社會需要全民的參與。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