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專欄目錄
1999年  1∼  6月
 

08.婦幼節一吐托育難題

 四月四日「婦幼節」將至,每年此時,朝野不是一片關懷兒童之聲,就是強調母職與兒童未來發展的重要關係。而婦女團體每年抗議國家將婦女與兒童的專屬節日合併放假,不僅得不到任何善意的回應,反而招致社會大眾「怠惰母職」的非議。國家將女性與兒童的假日合併放假的用意極為明顯:女性做為母親不僅是人生必經,同時也是天職,與兒童未來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以節日關係將兩者結合的更緊密,無疑是時時提醒女性莫忘此一重責大任。
 事實上,將母職神聖化,不但讓國家推卸應有的責任,更讓民族未來命脈的延續建立在犧牲集體女性的自我及其青春之上。
 既然國家如此霸權,難以信賴,而女性議題也被社會視為邊緣議題,加上立法院議事有越來越金權化的現象,難以寄望其照顧弱勢關心民生法案,那麼婦女團體又為什麼對國家殷殷期待,希望國家能為她們的處境解套?
 倘若以個人為出發,各自去尋求托兒托育的解決之道,最後的結果是否就會如一些經濟學者的預測:因著市場的大量需求及業者彼此競爭,使得托育成本下降至一個合理的價格並有著多樣的選項可供選擇,人人都能以平價消費。然而,托育業者的商業手法不斷翻新,從過去素樸的唱遊到現在的雙語教學,一個學期的學費動輒數萬,這又豈是一般上班族能夠負擔的開支?加上業者不斷強調,號稱三歲定終生、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等等,這又豈是一般上班族膽敢節省的開支?
 無論如何,國家不僅作為一整體力量的展現與人民意志的貫徹,更負有照顧人民的責任,如果連一般民眾的基本需求都難能滿足,如果連下一代的問題都要人民自行負擔,如果連一個老幼的照護問題都推給另一半的人口,那麼受害最深的女性---尤其是女性上班族對參與公共事務將越來越冷漠,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將會越來越遠,越來越難有交集,而這樣的結果也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的。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