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er's Talk—第三期
「排擠」無罪
文/賀端蕃(作者為本會理事)
森林中的大樹在成長的過程中,比它周圍的樹吸取了更多的水土養分;長大以後,也排擠了周圍其它較矮的樹受到日照的機會。生態食物鍊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現象,也一再演出排擠或被排擠生存機會的自然戲碼。沒有人會無聊到去指責大樹或大魚的不是。樹與樹之間,不必考慮什麼濟弱扶傾的道義;大魚如果不吃小魚,牠就會提前去見造物主。在自然界,排擠乃是生存之道。
結婚不久的小夫妻,週末可以常去看電影、享受燭光晚餐。一旦有了小寶貝,就得考慮奶粉尿布的開銷,進而排擠掉原先視為當然的娛樂消費。同理,家中有病人時,病人的醫療需求都會優先於其它的支出,也就是說,病患的支出排擠了其它的家庭開銷。會有人認為這些「排擠效應」不對嗎?大概也不致於。
為什麼每當關於建構社會福利體系的相關建議被提出來的時候,就有人用「會排擠其它預算」這種理由來反對呢?為什麼不先檢討現有預算結構合不合理?有多少是不必要的支出?有多少支出是因為監督不周、甚或官商勾結而浪費掉了?
在討論要不要增加一種社會福利支出時,應該先考慮的是,這種福利支出的需求大不大?如果不滿足這種需求,會不會有什麼我們不樂見其發生的後續影響?(這裡當然是就社會整體利益而言,不是個別政客的選票算術。)如果這種社會福利需求有正當性、或急迫性,我們就得想辦法調整總體預算結構去滿足它。
把一筆資金拿去做任何一種事,就排擠掉把這筆資金用在其它方面的機會。任何一種政府支出,不論是原有的還是新增的,不論要不要加稅,都排擠掉了很多其它的支出可能。因此,「排擠效應」並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只要某種社會福利支出是有必要的,就應該設法排擠掉其它的支出,來滿足這項需求。
應該注意的是,決定社會福利需求的優先順序必須慎重。至於「排擠效應」,根本就不能算是個問題。
回到【會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