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遇終結篇----婚姻關係中的權力與空間
文/李憶微
在這外遇問題的三角習題中,雖然我們只報導了三個案例但是生活經驗多的人不難看出來,這三位主角絕非特例。如果您曾做過這三角習題,那麼他們的反應在某種程度上,有神似之處吧!在此三案件中,依然重視男女世界的差異與權力的不平等。
悲愴的雙人舞步
以趙小姐、林小姐來說,雖然他們的處境、地位是不同的,一個是「公認為」破壞婚姻的原兇第三者;一個是合法的原配,但他們的遭遇與結果卻是很相似的。例如在感情需要的滿足上,她們都是被動的,也就是被安排、被追求的一方,兩位女性都是被男士精心計畫而「陷」進去,並且「陷」的無法自拔。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對兩位女性而言,男性付出的愛情就是他們生命的一切與保障,可以為此而放棄他們自己的所有。如趙小姐的只要曾經擁有,刻骨銘心也就夠了;而林小姐雖然婚後發現枕邊人的粗暴與大男人心態,但仍為幫忙丈夫的事業,而放棄自己工作上的努力與發展。從此可以看出她們的心態是我(一個女人)所有成就與肯定,是建立在男性的事業發展與疼惜上。
她們第三點相似處則是強烈內化的自責心。如趙小姐認為「這也不能全怪他﹐因為一個銅板敲不響,我也要負責」,及當他腦海閃過「希望男方太太撞車死去的念頭」時,認定自己是很邪惡的;而林小姐則是宣判自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連婚姻都經營不好,在親友前抬不起頭。他們是那麼習慣的去自責、自我批判,好像如果連這種自責、知恥心都沒的話,那我就更糟了。相反的態度是他們卻那們容易原諒男性,只要他肯認錯,只要他肯緊緊擁抱我,我就永遠是他的。
最後一點,兩位女性很相似之處就是對於解決自己的問題或滿足自己的需要上,他們都是缺乏有效行動策略的,諸如趙小姐問男友太太知情否,希望藉由攤牌而讓關係發生轉折;男友沈默不語,她就沒輒了。而林小姐則只會用自殺來表達委屈、憤怒及挽回郎心,女兒是那麼輕易的就被先生帶走,太累、太痛苦回娘家是唯一可行的路,在夫家她是任人擺佈的小媳婦!
雖然以上是用五方面來分析兩位女性的相似處,其實這五點都緊扣著一個核心,也就是女性的無自我、缺乏主體性;女性的人格是依附的、是被動等待的;女性的自我是被壓縮的、無力的,習慣於被期待、被要求的,她的生命主曲就是去附和。哀怨的小曲唱完了,讓我們再來看看男性的狀況。
醉人的探戈
吳先生則是處於截然不同的空間與國度,如此的開闊與自在。雖然吳先生和林小姐的前夫,在婚前與妻子的關係是不同的,吳先生是在基於責任、家長及女方期待中,半推半就的進入婚姻關係,而林小姐的前夫則是處心積慮的追求林小姐,但兩位男性在婚姻關係中都無法安分而發生外遇。理由很簡單,我有一個不能滿足我的婚姻,太太不夠好,趙小姐的男友不也如此。因此不論婚前兩人的關係是如何,在婚姻關係中男性則是主導的,他主導不去面對不滿意的關係,他主導去開闢另一份情愛關係與空間。
此外吳先生是處於對事情下定義的位置。他把男人定義成「天性」好色的,表面看起來是貶責男人,實際上「天性說」是肯定了男人婚外性關係的正當性,同時也否定了女性情慾的合法性,因為「她」不具此天性。但這種說法是否倒果為因呢?「他」並不想去論究。此外吳先生把「太太」的角色定義在安分守家,紅粉外遇則是心靈、肉慾的交流、激盪的滿足。從我們的訪問中,可以看到三位男士都那麼具有行動策略。雖然其中兩位並沒有和我們直接對話,但從受訪者的言談中竟是可以如此鮮明的看到。趙小姐的男友如何技巧的藉著打球、傾吐心聲將趙小姐變成第三者;林小姐的前夫是如何用心裝扮自己,四年的交往也無法讓林小姐認清他而嫁給他;吳先生則是很聰明的選擇較獨立的女性作為外遇的對象。
愛情與權力的諍言
走筆至此實在忍不住要對身在三角習題中的姊妹與弟兄說幾句話:
身為第三者的姊妹,當他全心追求你的時候,妳想愛情是他的全部嗎?他會為妳改變全盤的生活嗎?如果妳已被卡在其中無法動彈,最好的辦法就是逼他和你結婚,你就知道他的底牌在那裡,他到底「愛」妳有幾分了。
先生有外遇的姊妹,當你發現他不忠時,你是否覺得天都塌了,覺得活著都沒意義了?其實天沒有塌,你的心也仍可以健康地跳著,錯只在於你把他當成你的天,錯只在於你把自己的心願當成了他的承諾。你何不去發展、定義一種新的角色和關係,好讓自己是女主角呢?
有外遇的兄弟,相信你一定是有難言的苦衷,相信你也一定有自責心,但你的反省好像是與行動是無關的。你可否想過什麼是尊重生命,而不是把他想成滿足生活缺憾的工具?你可否想過,當你逃避面對自己的問題時,竟導至對其他生命的傷害?你可否想過,當社會賦予你太多的許可與權力時,你內心的真誠已日漸被啃蝕,你已失去建立平等關係的能力?
當然在罵壞男人的同時,柔弱可憐的姊妹,你可曾想到,這些壞男人就是你一手栽培出來的,你的苦成就了他的宰制;你的好,成就了他的壞,你也是共謀、共犯啊!
婚姻中最主要的兩個面向:情愛關係與權力關係,但我們往往過度膨脹情愛的深淺,而忽略權力的消長。我能否寬容、我能否去愛?我能否尊重、我能否公義?這些都是我們人生的課題,是需要用生命去面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