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台灣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生態體系,由300年前的綠色美麗之島,歷經數代移民的開墾,及近數十年來不斷的土地開發,已遭受嚴重破壞,滿目瘡痍。雲豹的故鄉已不復見瑰麗的雲豹;數以百萬計的台灣梅花鹿,也從原野中消失,如今為了復育,政府投下的人力物力無法計數,而復育是否成功仍在未定之天;其他較知名的尚有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情況岌岌可危;較不知名的瀕危類、保育類,甚或未被定名之稀有物種及族群,都在急速的減少之中。如此快速的環境惡化,若不及早謀求補救,給予物種適當的保護與復育,則台灣的自然環境終將淪至萬劫不復。
台灣冀望於1997年在國際舞台上,躋身已開發國家之林。但檢視國內的生活環境品質,姑且不論治安、交通等有關法治的問題,僅就環境中的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壤污染、地盤下陷、噪音、有毒化學物質危害,甚至森林不當開發、山坡超限利用、濫捕野生動物、優良農地不當轉用……等等,是否已經完全抵銷了經濟發展的成果?
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一般民眾長久以來不擅於思考社會成本、環境成本和自然保育的重要,而只圖一己的利益與方便,才會有今天農民濫用農藥、都市交通混亂、垃圾大戰隨時上演、資源回收推廣不力……等情況;多數企業家則更是無視於攸關大眾生命、世代生存的問題,盡情強勢破壞環境,掠奪公共資源;而政府在面對財團與特權時,則顯得無心也無力,最後犧牲的還是環境品質。目前由於國民所得普遍提高,民智逐漸開通,唯有策動全民意識的覺醒,讓觀念性的環保教育,走向較具深度的環境認識與生態保育,並實際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層面,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才有立足之地。
二、自然步道的理念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環,如何與大自然相處,應是人類本能之一。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人逐漸疏離了和自然的關係,但是人的生活所需又無法完全脫離自然,就這樣需要它又漠視它,長久以來強取豪奪的結果,已經瀕臨大地反撲的困境。廿年來,國際間自然教育與環境教育的蓬勃發展,正是因為學界與民間社團工作者,首先警覺到全球對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的普遍漠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體系正逐漸失衡。因此,他們「起而行」投入基礎民眾教育的工作,企圖藉由帶領民眾在了解自然、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重新學習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倫理」。
整個大台北都會區是屬盆地地形,盆地周邊青山環境,多年來由於都市社區的蔓延擴張,在山區與平地的交界處,有不少坡度和緩的山丘餘脈所延伸出來的綠色地帶,它完全與社區交互銜接,因其交通方便,可及性高,早已發展出四通八達的森林步道。
雖然這樣的森林,其生態價值遠不及國家公園或生態保護區,然而因為鄰近社區,又擁有相當自然度的環境條件,是從事生態教育與環境教育得天獨厚的場所。主婦聯盟自然步道推廣委員會即是利用這些森林步道,舉辦各種「自然」解說活動。社區居民由於經常參與,在體驗自然之餘,也能對土地產生感情,懂得珍惜。更大的收穫是,民眾可以從活動中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護自然,並身體力行進而改善社區環境品質。因此,自然步道解說教育與國家公園等特殊場所的解說,最大的差異即在其環境教育更具生活化及可行性。
三、自然步道的規劃
選擇交通便利、場地安全、自然資源豐富的殘留林或次生天然林是首要工作,而且儘可能地選擇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以提供更多樣化、擁有不同地方色彩的自然步道。在籌備階段時,即要廣為蒐集當地的人文、歷史、古蹟、地質、地形、動物、植物、地緣關係,甚至傳說軼事,不只豐富解說素材,也讓民眾更能得知該環境的背景全貌。
至於路線規劃,則是在現有之森林步道系統中,選擇可以從事解說活動的適當路線,儘量維持原貌,避免另闢路徑,大興土木。一般而言,路程不必太長,短則數百公尺,至多不超過數公里,但沿線可規劃出40∼50個解說題材,而且常設計成大大小小的循環線形式,互相結合串聯。任何人都可以在半天之內悠遊自在地走完,不會有任何時間上或體力上不堪負荷的情形,沿途也才能有較寬裕的時間進行解說活動。
自然步道的解說方式分為兩部份,一為自導式解說,另一為引導式解說。自導式解說是沒有人員的解說,訊息的傳遞透過各種解說工具,如:解說摺頁、解說手冊、解說牌等。民眾可以在不受時間、人數的限制之下,依個人意願自由進行活動,是便利有效且接觸面更廣的解說方式,缺點是不如人員解說來得活潑生動。再者,解說牌的設置或解說手冊的出版,都需要有專業學者的協助,從確實的資源調查、規劃、整理到出版,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
引導式解說則是經過解說人員的實地講解或引導觀察,民眾較能得到深刻的體驗,這種解說方式也是自然步道解說教育的重點。但是每次帶隊解說提供服務的對象人數畢竟有限,而且每名成功的解說員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培養,這是自然步道活動無法快速成長推展的主要困難。
在規劃步道時,除了詳盡蒐集文獻外,更重要的是,還要訪查附近社區居民。除了可獲得珍貴的口述資料外,也可藉此了解社區居民參與步道經營管理的意願。一個步道要能長久經營,唯有回歸社區,讓社區自行運作推廣,才能真正與居民生活相契合,如此才是一個開發成功的自然步道。
四、解說人員的訓練
在自然步道活動中,要讓民眾快速地認知環境,達到欣賞自然、保護環境的目的,解說員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既然解說員的責任如此重大,他們的招募和培訓過程也就十分重要,需要審慎規劃。尤其自然步道的後續經營,希望落實到社區,因而是否能夠吸引自然步道附近的社區居民認同該活動,並積極投入解說服務的義工行列,便成為自然步道成功與否的關鍵。
解說義工是不論出身背景或行業職位的,但是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如:服務社會的高度熱忱與愛心、自信心、勤學等。至於解說技巧與豐富的解說知識,倒是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和練習而運用自如的。所以,從校園老師、在學學生、家庭主婦、退休人員、熱心的社會人士等,都是義工招募的對象。
解說員的訓練課程涵蓋很廣,從心理建設,到口才訓練、解說技巧、生態保育、環境倫理、資源解說……等,可依實際需要,區分為初階訓練及進修課程。其中較常列為初階必修課程的項目有;
- 資源解說:植物資源、動物、鳥類、昆蟲資源、地質資源及地理、地形景觀、史蹟、歷史、文化資源。
- 生態保育:台灣生態系介紹、自然保育與環境倫理、人類與河川生態。
- 環境教育:生活環保、社區環保工作、水資源與森林保育、水土保持與山坡地開發、生態綠化工作。
- 解說技巧:生態解說、全程解說的示範觀摩、據點解說的示範觀摩、自然遊戲的帶領、即席解說演練、輔助教材的蒐集、製作。
五、自然步道的解說活動
解說活動通常會面對不同的對象與需求。針對不同特性的對象,解說方式與內容也必須有所調整。如何將民眾的個人生活經驗與現場景物相連結,引發興趣與思考,對解說員而言,是項技術也是挑戰。他們總是希望每一位參與活動的民眾,每一次都是輕鬆愉快,兼具知性與感性的遊憩經驗。自然步道解說活動可概分為三種:
- 假日的一般性解說活動
不特定對象,每個隊伍都是隨機性的組合,通常都是全程帶隊解說,在沿途做20∼25站的停留。解說內容較隨機取材,通常除了生態解說之外,必定會加入山坡地的水土保持、濫墾與違建、錯誤的步道修築與溪溝整治等,極一般性卻又常被忽略的問題,借此喚起民眾對公共領域與公共事務的關懷。
- 非假日裡國中、小學生的戶外教學
因為是特定對象,又是同一年齡層,除了採行全程帶隊的方式解說外,也可以另行設計,以駐站解說的方式進行。其進行方式以駐站解說員為主,做特定題目的發揮;而以帶隊解說員為輔,僅做串場工作。駐站解說時,多會搭配至少一站的「自然遊戲」單元,讓小朋友除了動腦、動手之外,也考驗團隊精神,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 地方教育主管機關要求提供自然步道教師研習活動
針對此類特殊身份者的解說活動,內容通常更完備,也更深入。因為教師研習的成果,一般都能帶回校園,發展出自然學科或鄉土教學的教材,是環境教育推廣的重要管道之一。
目前已規劃完成並定期舉辦解說活動的自然步道,計有:士林的芝山岩自然步道、中和的圓通寺自然步道、景美的仙跡岩自然步道、北投的軍艦岩自然步道,及信義區的象山與虎山自然步道。
六、自然步道的特質
自然步道就在大台北都會區之內,不若國家公園的遙不可及,也沒有鄰里公園的規格化、水泥舖面,它是社區裡的自然公園與自然教室。它擁有多項的特質:
- 生態保育的功能
台灣低海拔天然林已因人為開發幾近蕩然無存,都會區的殘留林或次生天然林也不多見,卻又身負“都市之肺”等多樣化之功能,故益顯珍貴。在此自然環境中,運用其豐富的生態教材,讓民眾親身體驗自然界之生命力,以喚起民眾的愛心,減少不斷的污染與破壞行為,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 鄉土教育的功能
步道規劃時,儘可能齊備該步道及鄰近社區之相關資料,提供社區內各級學校做為自然學科、本土人文社會課程之場所及素材,可以彌補過去校園內缺少自然生態環境,侷限於教科書授課之不足。- 遊憩健身的功能
自然步道在進行知性之旅的同時,也達到休閒健身的目的。而且步道安全,路程短、速度慢,是都會區內男女老少、3∼99歲民眾均可參與的都市休閒活動。- 家庭休閒的機會
自然步道的親子活動,提供親子共同學習成長的機會,而社區內的家庭更可以經常性地自行前往做自然觀察,交換環境教育知識,如此可增進親子關係,促進家庭和諧,是值得推廣的家庭休閒方式。- 社會參與的機會
自然步道規劃完成後的經營管理,需要組織社區民眾以團體的力量來參與,所以社區內的步道解說員便扮演了靈魂人物的角色,由單純傳播知識的解說義工,轉型為凝聚社區資源與共識,引導社會參與的社區工作者。則解說員本身服務社會層面的提升及誘導人際互動的角色扮演,是自然步道的另一項收穫。
七、結語
在台灣,如果透過「自然步道」生態旅遊方式的不斷經營推廣,能夠確實增加某些自然資源的保育成果,或確實遏阻某些破壞環境的開發案或工程的停工。則這將是「自然步道」在環境教育範疇上的一大貢獻。
- 台灣環境問題之龐雜棘手,常根植於政府、民眾對環境的「無知」。所以,最終的解決之道仍應從「教育」著手,而教育又必須落實在生活行為上,問題才有根本解決之日。
- 數十年來,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人們不斷追求物質生活之餘,心靈深處依然埋藏著親近自然的渴望。如今透過自然步道的活動,不僅傳遞自然生態的知識,以滿足這份渴望,同時可以培養出愛山林、愛鄉土的自然保育情懷,當然也能激發出關心環境的心情。
- 旅遊事業已被預測為廿一世紀全球最大的企業之一,而「生態旅遊」又是近年來旅遊業為整合遊憩功能、資源保育、環境教育,所發展出來的新概念。五年來,自然步道活動的精神與此國際潮流不謀而合。
回生活與休閒 回自然步道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會址:100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60巷4號5樓之1
電話:(02)2368-6211
傳真:(02)2368-6213
Email:homemakr@ms15.hinet.net
劃撥:1294898-3,戶名:主婦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