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論壇 【前進部落格】

第217期 2006年9月及10月合刊


苦行與社會運動之隨想

文•/劉美麗

  最近報章媒體陸續報導大學生絕食、靜坐或環島徒步行走等社會運動,包括源自靜宜大學生態系二年級學生郭彥仁的今年暑假要完成苦行環島的夢想,得到生態系所師生及台灣生態學會的響應,進而發起「尋找台灣生命力•2006環境苦行」,為台灣生態祈福,自6月26日起來自全國各地49位學生、老師及社會人士徒步環島一周,且有近兩百位夥伴分段行走,苦行隊伍並將沿途聲援各縣市關注的環境議題。

這幾年所見社會運動的幾種苦行方式(或說策略),如靜坐、徒步行走、六步一跪、絕食、背鐵鍊及背十字架等,我們謂之「非武力抗爭」,大多出現於急迫性的議題上。為什麼有時社會運動者除了使用一般常見的拉布條、街頭演講、遊行等請願抗議型態外,還要結合磨鍊身心且近乎自毀肉體的方式來突顯議題呢?

  我們通常喜歡嘗甜頭,不喜歡吃苦頭,然而一個人的成就往往是從辛苦、委屈、忍耐、堅持及血汗等累積而成的,苦行的次第大概有身體的勞頓、口腹的飢渴、逆境的承受及有無的喜捨等,苦行者在持續降低物欲需求下,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及精神領域。不論是徒步行走或絕食,每一種苦行都是十分嚴肅的運作,它是一門透過磨練意志、純潔身心內外來引發內省與表達虔敬的功課,它所召喚的是超越世俗、物質及蠻力的精神力量。所以社會運動中的苦行者通過不斷的自我淨化,來影響和感染周圍的群眾,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胸懷,凝聚群眾、累積社運能量進而撼動強權。

社會運動可以說是一種抗議及議價的活動,在這過程中,弱勢團體與國家或企業財團之間,形成一種討價還價的型態,以達成目的。有時運動當時很激進,後來可能成為政策,或栽培意見領袖,或起碼有帶動公眾討論的功能。就整體社會教育而言,我們從運動者身上學習社會公民的精神,或清楚得知人民有對公共政策表達意見的權利。此外,有時媒體報導社運新聞的不當處理方式,如強化激情及聳動標題等,反使運動議題失焦,甚至在當場鎂光燈粗糙蠻力聚焦的情況下,運動者苦行的動機與高貴情操可能淪為「少吃幾餐」的情緒或戲碼,群眾更難從中產生感動或決定支持與否。

在所有苦行的方式中,似乎以禁食、絕食手段拒絕飢餓,最能突顯生命意義,最易獲得媒體的青睞,可能也最快吸引群眾的目光,甚至感動群眾,但一定要準備醫療人員及設備,因為持續不進食將造成體內低血糖,血糖太低會使腦部缺氧,一般人腦部缺氧五分鐘就會受損,可能成為植物人。至於眾人徒步行走,想來簡單易行,實則不然,尤其是期程較長的苦行活動,它必須要有一個嚴密的組織來規劃與推動。在瀏覽「核四公投•千里苦行」及「尋找台灣生命力•2006環境苦行」之網頁與部落格之後,我發現徒步行走的活動較能號召許多群眾跟隨,而這些群眾在參與過程中自然擁抱大地,時時呈現「非暴力、不害」的謙卑理念,也會深入自己的內心,決定要善待環境、他人與自己。我想,似乎沒有哪一種苦行是社運的王牌,唯有審慎的計畫、堅持的意志與馬拉松式的接力,才是上策罷。

(作者為台中分事務所主任)
   回當期會訊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會址:100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60巷4號5樓之1
電話:(02)2368-6211
傳真:(02)2368-6213
Email:homemakr@ms15.hinet.net
劃撥:1294898-3,戶名:主婦聯盟

本專題之文字版權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所有, 引用自主婦聯盟會訊,任何非學術性之引用,請徵得原作者之同意。
意見與回應 Yam Women Web since 2001.09.15
All rights Reserved by 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