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討論區】

婦女論壇

清明節,你家祖先吃什麼?




[03/19/99]愛吃鼠麴草粿的人
 

  前幾天,和幾位喜愛寫作的媽媽們開會,商量下筆的題材。有位媽媽提到,清明節又是媳婦、婆婆忙碌的日子,她們要準備哪些東西呢?

  一位媽媽說,我婆婆都準備潤餅,但裡面包炒麵,這樣祖先才吃得飽。其他人都很驚訝,因為沒聽過潤餅包炒麵的。於是大家決定回去蒐集各家的習俗,湊成一篇文章。

  在此,也歡迎大家分享“清明節,你家祖先吃什麼?“




想念阿媽的黑草仔粿

[03/25/99]鄉下人

  阿媽已去世多年,總共活了90多歲。我最喜愛她或嬸嬸做的刺殼粿,內餡是菜脯米,外皮軟軟黏黏的,帶點甜味,讓我連吃三個月也不膩。直到今天,每在市場看到刺殼粿,常會忍不住買它一塊,但常常外皮硬硬的一團,差多啦!

  嬸嬸雖然健在,但因身體之故,已無法製作頗費工夫的刺殼粿。

  清明即將到臨,我真的好想念身高170公分的阿媽喔!




想起童年

[03/26/99]trudy

  那是沒有憂慮的日子,清明時分,不是到田裡去玩,而是去採刺殼草,準備帶回家做粿。

  隔天,大人就異常忙碌,忙著準備內餡,有蘿蔔絲、花生、紅豆、綠豆。先將粿蒸熟,再將餡包入其中成包子狀就完工了。小孩都排隊,等著領取剛做好的QQ的粿。那一天,整個房子都飄散著刺殼粿的熟悉香味,至今記憶猶深。




如何製作刺殼粿?

[03/27/99]愛吃粿

  清明時節,走一趟郊外,滿地的鼠趜草,也就是所謂的刺殼。請問有誰可告訴我如何製作刺殼粿?




鼠麴粿的做法

[04/02/99]阿燕

  筆者必須聲明,這是轉述一位八十歲老阿嬤的經驗法則。阿嬤住在苗栗後龍,所有方法的背景條件是鄉下,不知能否適用於當今的大都會?

做法:

  1. 採回半斤左右的鼠麴草(當然以嫩的最佳),洗淨放入沸水中「煮爛」,撈起用冷水沖涼,再以手擰乾水分,將鼠麴草剁細。鍋內放些油,鼠麴草放入焙炒,將所有水分焙乾前加些糖炒勻,盛起備用。
  2. 糯米兩斤,在來米一斤,送去專門做粿之店,請代為挨(台語,意指將米磨成粉漿),若店方機器可以脫水則請代為脫水,若無則將含水之米漿帶回,放入棉布袋綁緊,上方以大石頭或重物加壓,使水分脫乾。中間過程必須翻面、搓擠,這樣較容易乾燥。因為有水會流出,所以脫水過程要注意,不能用無法排水的器具裝棉布袋,亦可直接放於家中水槽。三斤米大約兩小時可以脫乾水分,成為「粿塊」。
  3. 取生的粿塊一小塊(約飯碗大),放入鍋中用油煎熟,取出。
  4. 到雜貨店買鹼粉(做鹼粽用的那種),倒一些(約奶粉匙半匙,擺多了會苦)放入碗裡,用非常少的溫水調勻,然後加入沙拉油三分之一碗,拌勻,即成鹼油。若店裡有賣鹼油,就更方便了,它是用來抹手的,因為粿塊會變黏。
  5. 將熟粿塊混入生粿塊中,不斷搓揉,使二者完全混而為一(搓前手沾鹼油)。此時,慢慢放入先前焙好的鼠麴草,再完全搓勻,使之有彈性。
  6. 將粿塊分成數個小塊(這樣較易蒸熟),置於鍋內,再放入蒸籠蒸熟(放粿的鍋子要先鋪年糕紙,紙上塗一點鹼油)。約十五分鐘左右,粿膨起即是熟了,取出鍋子待涼。涼了的小粿塊集合起來成為一大糰,又不斷搓揉使它有彈性。此時,粿塊的工作暫時告一個段落。
  7. 再來是內餡的準備工作,可以有蘿蔔絲、紅豆、綠豆等種類,有甜有鹹,隨君高興。這些內餡必須先炒熟或蒸熟。
  8. 自大糰粿中抓一小塊,包入熟餡後,即可入口。要吃才包,這樣才夠新鮮。
  9. 也有人是在粿塊未入鍋蒸前先包餡,蒸熟即可食。

  以上是老阿嬤的話,您覺得麻煩嗎?有勇氣嘗試自己做嗎?被嚇倒了吧!不過知道方法之後,當我們吃鼠麴粿時,會更感恩的。




謝謝阿燕教做刺殼粿

[04/02/99]好粿一族

  三月底,父親回彰化鄉下掃墓,帶回了一些內包鹹花生餡的刺殼粿,那是三姑親手做的。70多歲的老人家坐著公車,挨家挨戶的給已婚的子女各送一包去。

  父親知道我最喜歡吃粿,總共給我七塊。我送好朋友兩塊(不是小氣,而是怕她不喜歡),其他的,每天早晚將墊著香蕉葉的刺殼粿用微波爐加熱一分鐘。哇,又熱又香,那一刻,童年全回來了。對它,我真的是百吃不膩,可惜早已沒有“百吃“(親人所做)的機會了。

  看到阿燕提供的做法,面對三姑以及古早婦女的辛苦奔忙,真是要慶幸自己晚生了幾十年。




新做法

[04/05/99]阿燕

  在問過鄰居的做法後,我家80歲媽媽的配方可稍加改良,減少一點麻煩。

  二斤糯米加半斤蓬萊米即可。若是二斤糯米加一斤在來米,鄰居認為粿塊會太硬。另外,鹼油改以沙拉油代替即可,對現代人而言,鹼塊可能傷身,能不用就不用。




清明歌

[04/05/99]好康倒相報

  紅田嬰,紅ㄆㄛㄥ ㄆㄛㄥ,
  騎牛騎馬來培墓,
  大兄排紅龜,二兄排牲禮,
  三兄燒香續(音sauˋ)點火,
  牽牛囡仔圍來ㄧㄜˋ墓粿,
  墓粿分無夠,
  豆干鴨卵提來湊(音ㄉㄠ˙)。

(以上取材自1999.4.5.台灣日報第9版,由“台灣磺溪文化學會“理事長林松源先生提供。)


電子信箱 婦女論壇 since 19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