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台北市士林區的芝山岩,位於台北盆地西北方邊緣,為陽明山山腳下的孤立岩體,海拔約52公尺,是一個擁有豐富人文歷史與自然資源的小山丘。芝山岩的珍貴性,在於其古往今來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台北盆地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悠遊於古老的地質世界。
形成
台北盆地是一個近似三角形的盆地,北邊是五指山脈、大屯火山群,西邊是觀音山、林口台地,東南邊是一連串的褶曲山脈。台北盆地是怎麼形成的?芝山岩跟它又有什麼關係呢?
- 約3,000∼400萬年前,華南古陸塊的河流沖積物在海底沈積成濱海相及海相交互的老地層。
- 約400萬年前,造山運動將台北老地層推擠出海面。此時芝山岩是丘陵區中的一部份,並因推擠作用形成一面陡、一面平緩的「單面山」。
- 約280∼20萬年前,火山相繼爆發,大屯火山群和觀音火山陸續形成。七星山噴發的熔岩流覆蓋至芝山岩附近。
- 約6萬年前,強烈的地震引起大斷層作用,台北逐漸滑落形成盆地。
- 約3萬年前,因地勢變低,盆地邊緣發生「河流襲奪」,形成淡水河流域,河川沈積物覆蓋了台北盆地,芝山岩成為盆地邊緣的小丘。
- 約1萬年前,全球氣溫上升,海水面上漲,海水越過了關渡口,使台北盆地成為一個鹹水湖,即「台北湖」時期。約9千年前,海水已淹至今雨聲國小附近,芝山岩逐漸成為鹹水湖中的小島。
- 約5,000年前,因淡水河系堆積作用,海水逐漸退去,形成台北盆地今日的大致形貌。而芝山岩的周圍、雨聲國小附近,逐漸轉變為河道與低地沼澤,芝山岩成為突出盆地邊緣的孤立山丘。
地質
芝山岩的地層屬於大寮層,以厚層砂岩為主,沈積年代為中新世(約2,200∼2,000萬年前),為海相沈積地層,內含豐富的海相化石。由於芝山岩岩層的節理很發達,再加上風化侵蝕作用,使得芝山岩擁有許多特殊的地質景觀,如:陡峻的崖壁、太陽石、風化窗、石門、洋蔥石……等。
植物
因為有了前述特殊的地理環境背景,使芝山岩的植物具有多樣性,且可從現存的種類來驗證台北盆地生態環境的變遷;同時芝山岩擁有特殊的植物景觀,如:巨木、黃葉景觀和纏勒現象等。
海岸植物
芝山岩曾是台北湖時期突出的小山丘,現今仍可以看到皮孫木、搭肉刺、蟲屎……等海岸植物,這些植物的存在證明了芝山岩四周曾有過海岸環境。 在半鹹水湖時期後,芝山岩又經歷了淡水湖及沼澤溼地時期,所以在芝山岩也曾採集到淡水沼澤植物,如:穗花棋盤腳。 當湖水退去,原來在山坡上的植物便往下擴展,逐漸呈現今日所見到的內陸森林面貌。芝山岩經歷了鹹水湖、淡水沼澤一直到低海拔山地森林,所以它的植物群包括了海濱、淡水溼地、陸域環境三種不同的植物類型。
巨木景觀
芝山岩自清朝到日據時代,曾被先民保護並列為天然紀念物、風景保安林等。限制開發的結果,保留了許多巨木、老樹,所以今日我們仍能在芝山岩見到林木蒼翠、古木參天,是台灣低海拔步道不易見到的現象。
黃葉景觀
一般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的植物,才會有葉子變紅或變黃的現象,所以在溫暖多雨低海拔的台北市,很難見到秋冬植物變色或落葉的現象。但在芝山岩上無患子、糙葉樹、楓香、烏臼林立,入秋時節,片片黃葉綴滿山頭,是台北地區難得的景觀。
纏勒植物
纏勒現象是桑科榕屬植物的特徵,也是熱帶地區的指標現象。在芝山岩可以清楚的觀察到榕屬植物各階段的纏勒過程,更能了解其特殊的生存機制。
動物
芝山岩棲息的動物隨著環境背景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從其出土的龜甲、蟹類等水中生物化石,及鹿、山豬、山羌等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證明了芝山岩曾有過鹹水湖、淡水沼澤和人類活動等多樣的環境。
直到今日,芝山岩複雜完整的林相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棲息場所給不同的動物,再加上許多未受破壞的原生樹種,更吸引了城市中不常見的鳥類和昆蟲。芝山岩無疑是台北盆地中的一塊瑰寶。
鳥類
芝山岩茂密的林木提供鳥類築巢、繁殖,而多樣的植物除了提供良好的棲習環境,也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不妨走趟芝山岩,細細欣賞鳥兒輕盈的體態和優雅的丰采,體驗生命的躍動。
在芝山岩最常見且數量最多的鳥類,是有「都市三寶」之稱的白頭翁、綠繡眼和麻雀。嬌小玲瓏的綠繡眼常成群在枝枒間穿梭嬉戲,不時發出「啾、啾」輕快的叫聲;喧鬧好動的白頭翁是群大食客,最愛吃各種漿果、隱花果,常聚集在樹上喧噪的叫著「巧克力、巧克力」;還有唧唧喳喳叫個不停的麻雀也來湊熱鬧,使芝山岩顯得熱鬧非凡。
而在繁擾的都市中較不易見到的黑枕藍鶲,卻也在芝山岩展現到牠美麗的蹤影。雄鳥全身藍色,頭後有一黑斑,而雌鳥為灰藍色,不若雄鳥豔麗奪目;性機靈,喜歡在濃密的枝枒間活動,捕捉小昆蟲為食。走在步道上常可以聽到牠一連串愉悅的「胡-胡-胡-胡伊」叫聲。
芝山岩常見的鳥類還有紅嘴黑鵯、樹鵲、五色鳥、小白鷺、大卷尾等。
哺乳動物
走在步道上,不經意就能在枝頭間發現跳躍忙碌的小傢伙——赤腹松鼠。
這是台灣最常見的松鼠,全島從平地到海拔2,500公尺的森林內都可以見到牠的蹤跡,其最大的特徵是赤栗色的腹部。赤腹松鼠俗名「蓬鼠」,有著毛茸茸、和身材極不相稱的大尾巴,除了能維持牠爬上又跳下的平衡外,更是寒天裡暖和的大圍巾呢!赤腹松鼠白天在樹上活動,清晨和黃昏是活動的最高峰,喜歡用枯枝落葉在闊葉樹上築巢;雜食性,主要以嫩葉、堅果為食,尤其在每年11、12月山頂的青剛櫟成熟時,更吸引了這些可愛的小東西前來覓食。
昆蟲
芝山岩茂密的林木和山腳下有水池的環境,吸引了許多不同的昆蟲。根據「芝山岩關懷小組」1995年6月∼1996年5月的調查,總計約有200多種昆蟲,芝山岩生態的多樣性由此可見。
在停車場旁的水池邊,可以觀察到蜻蜓展著雙翅快速飛行,在空中捕食獵物。蜻蜓的稚蟲稱為「水蠆」,生活在溪流裡,捕食蝌蚪或小魚;在陽光充足的雜草地最容易發現蝗蟲和螽撕,牠們多以禾本科植物為食,蝗蟲以前翅摩擦後腳的乳狀突起來發聲,而螽撕則靠摩擦前後翅發聲;在觀察牠們時,不妨傾聽那有節奏性的悅耳音樂。在芝山岩除了蝴蝶、蟋蟀、金龜子、椿象等常見的昆蟲外,偶而也能觀察到不常見的步行蟲、虎甲蟲和鍬形蟲等。
昆蟲是動物中種類最多的,種數占所有動物的四分之三,無論陸地、湖泊、溪流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昆蟲在自然界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傳播花粉,使植物得以繁衍;分解朽木,使有機質回歸土壤,整個生態系因此循環不息。所以我們不宜以人類的眼光來評定所謂的「益蟲」或「害蟲」,因為對整個自然界而言,任何一種小昆蟲都有牠存在的價值。
其他
在芝山岩較陰暗潮溼的森林底層或在光線不易照射到的小徑上,常可以觀察到另外兩種小動物--蝸牛和馬陸。
馬陸的外型常被人誤以為是蜈蚣,其實蜈蚣屬節肢動物唇足綱,身體較為扁平,每一腹節只有1對足,有「百足蟲」之稱;而馬陸屬節肢動物倍足綱,身軀有一圈圈暗紅色環帶,每一腹節有2對足,故有「千足蟲」之稱。馬陸喜歡棲息在陰暗潮溼的石塊、木頭、枯枝腐葉下,多為腐食性,行動緩慢,一受到干擾就捲成螺旋狀,並分泌異味嚇退敵人。
在芝山岩較容易觀察到的蝸牛是「盾蝸牛」,圓圓扁扁的蝸殼,周圍還鑲了一圈毛,形狀像古代打仗用的盾牌。蝸牛屬軟體動物腹足綱,行動緩慢,以植物的嫩葉、蕈類、苔蘚類及腐葉等為食。當高溫乾旱時,蝸牛為了防止體內水分散失,會分泌薄膜或用口蓋將殼口封住。
人文歷史
芝山岩從史前時代開始,歷經清朝漢人移墾、日本佔據,都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遺跡,如惠濟宮、同歸所、西隘門、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等。走入芝山岩,如同進入時光隧道,享受一趟歷史之旅。
史前文化時期
5,000年前,當台北盆地仍在台北湖時期,芝山岩卻早已露出水面,人類開始在此生活,並留下了豐富的活動遺址。
芝山岩是台灣地區最早被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包括了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和植物園文化,這說明了台北盆地各史前時期的人類,都利用過芝山岩地區居住、活動。芝山岩的史前文化遺址出土內涵豐富,極具歷史價值,因此於民國82年(西元1993年)被公告為國家二級古蹟。
漢人移墾時期
滿清政府時期,來台開墾的漢人日漸增多,康熙年間,到士林開墾的居民主要以福建省漳州府移民為主,當時以「圓山仔」來稱呼芝山岩,後來又覺得這座林木蒼鬱的小山很像漳州故鄉的名勝「芝山」,才將它改名為「芝山岩」。「芝山獨峙」是昔日士林八景之一。
漳州人從大陸到台灣移墾,也把守護鄉土的神明「開漳聖王」一起帶來,並於乾隆年間在芝山岩建惠濟宮,這兒漸成為士林地區漳州人的信仰中心。
嘉慶到同治年間,漳泉移民為了爭奪水利、商業利益時有所衝突,因而械鬥頻繁。清道光5年(西元1825年)漳州人在芝山岩建築隘門用來防禦泉州人的攻打;咸豐9年(西元1859年)把在械鬥中喪亡的漳、泉百姓合葬於山頂上,即為現在的大墓公——「同歸所」。
日據時期
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為了貫徹殖民政策及政令宣導,便在芝山岩成立台灣第一所「國語(日語)傳習所」,積極推動日語教育及師資培育。光緒22年(西元1896年)元旦,台北地區居民集結抗日,傳習所六位日籍老師遭抗日民眾殺害,震驚了日本全國,此即為著名的「芝山岩事件」,日本政府便在芝山岩樹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來紀念六位老師。
日後,日本政府將在台灣過世的教育者姓名雋刻石碑上,建立「故教育者姓名」碑,並在山頂修建祭祀場、神社,將芝山岩塑造成全台灣日本教育者的精神中心,即所謂的芝山岩精神;並廣設學校,芝山岩遂成為台灣教育的淵源地。
芝山岩大事紀要
漢人移墾時期
- 清乾隆17年(西元1752年)漳州人建惠濟宮、芝山岩寺
- 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事變
- 清嘉慶10年(西元1805年)訂立「芝山合約」,確立芝山岩歸公眾所有
- 清道光 5年(西元1825年)漳州人建隘門、城牆,防禦泉州人
- 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建文昌祠
- 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立「惠濟宮碑誌」
- 清道光29年(西元1849年)立「芝山合約碑記」
- 清咸豐 9年(西元1859年)建同歸所
- 清同治12年(西元1873年)潘永清題「洞天福地」
- 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惠濟宮、芝山岩寺、文昌祠三廟合一
日據時期
- 明治28年(西元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在芝山岩設立「芝山岩學堂」
- 明治29年(西元1896年)日人栗野傳之烝發現芝山岩文化遺址日
- 明治29年(西元1896年)芝山岩事件,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 明治31年(西元1898年)成立八芝蘭公學校
- 明治36年(西元1903年)立「故教育者姓名」碑
- 大正3∼5年(西元1914∼1916年)修建芝山岩祭祀場、參道
- 昭和3∼5年(西元1927∼1929年)建神社
民國時期
- 民國58年(西元1969年)建懷古園
-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西隘門、惠濟宮公告為三級古蹟
- 民國82年(西元1993年)芝山岩文化遺址公告為二級古蹟
如何到達芝山岩
您可搭乘台北市聯營公車203、206、216、220、255、260、267、279、280、285、303、304、310、603、606、612、620、101休閒公車、105休閒公車、中山線等路線前往。
- 下車站1——福林里:206、255、260、303、304、620、101休閒公車
- 下車站2——芝山公園:206、105休閒公車
- 下車站3——陽明醫院:220、267
- 下車站4——福林橋:203、216、220、267、279、280、285、310、603、606、612、中山線
步行時間預估
全區步行時間約一小時半,參加解說導覽則需三小時。
廁所配置
至誠路停車場、雨農閱覽室、惠濟宮附近,皆可找到洗手間。
穿著建議
長褲、運動鞋、帽子。
地圖
◎ 以上資料選自主婦聯盟1998.3.出版之《芝山岩自然步道解說手冊》
回生活與休閒 回自然步道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會址:100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60巷4號5樓之1
電話:(02)2368-6211
傳真:(02)2368-6213
Email:homemakr@ms15.hinet.net
劃撥:1294898-3,戶名:主婦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