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討論區】

婦女論壇

女性參政經驗分享

為什麼她們會出來選里長?


  孩子大了之後,我那時常到大安區參加媽媽教室班,土風舞、英文,我就覺得很多太太都很閒,可是他們不知道時間怎麼打發。後來七十四年要選里長,鄰居看了起鬨問我要不要選,可是那時候我認識的人不多,只有上成長班認識的人。我覺得剛好是一個因緣,那天我下樓聽到大家在講里長要改選,人家在說妳要不要,我說可以考慮唷,結果一傳就變成我要出來選,好像煞車不住了。

  (松山區富泰里曲陳素敏)

  

浮出檯面的地下里長

  里長選舉是很基層的選舉,所以在地方上擁有豐富人脈的參選人往往是最後的贏家,許多連任的女里長就是屬於這一類型。她們就像是隔壁的大嬸一樣,平常總見到她們在里內穿梭的身影;通常她們住在此地的時間非常久,所以她們也像是「地頭」一樣,對於里上的種種歷史、大小事務莫不清清楚楚;她們非常熱心,雖然她不是里長,但大家都知道「有問題,找她準沒錯」。這樣的人,妳一定非常熟悉,甚至馬上會有這樣的聯想,「咦,這說的不正是張媽媽?」這些不計名分,默默付出的社區婦女,正是這群地下女里長的寫照。

士林區福華里的新任里長張月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原本先生是里長的張月嬌,在先生生病後就養成服務里民的習慣,家庭主婦的她,一直幫忙里民申請各種補助,辦理各項措施,她說,「以前里長都有另外在上班,我反而是義務的,沒有什麼頭銜,人家找我,我就幫忙」。服務了二十多年後,張里長說,「里民看我有在做事,服務都是不收費、不收錢的,鼓勵我出來」,靠著「平常的服務」所打下的基礎,張里長才在三位參選人的競爭壓力下,突圍而出。

  由於自己的先生曾做了三屆的福住里里長,潘淑婧里長的人脈基礎也相當豐厚,「我們當里長很久了,因為他是在這邊出生的,地緣關係很好。因為他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一些鄰居希望還是我們繼續出來當里長,所以就變成我出來競選」。就像潘里長說的,早在先生的里長任內,她就長期負責對內的工作,所以她把自己的參選界定為一人當選,兩人服務,「我們兩個是一起來做(里長)的。我做跟我先生做是一樣的,之前他當里長的時候我也是都幫他的忙,所以我當里長也是我們兩個一起做、一起服務」。

  在里上辦了一間幼稚園的洪慧芬里長,則是因為常與學生家長互動頻繁的關係,累積下豐厚的人脈基礎。由於前任的里長本身在上班,熱心的洪慧芬常常協助里內的事務,「很多事情他都交代我幫忙,所以我做地下里長也做了十幾年」。後來由於前任里長不做了,已經和鄰長們「混得很熟了」的洪慧芬,自然成為大家心目中理想的里長接班人,在里內無人競爭的禮讓氣氛中,理所當然的當選里長。

  

鄰長升為里長

  在地方的基層服務裡,鄰長的角色常被界定為協助里長的好幫手,會做鄰長的人也多半是地方上的熱心人士,而長期的鄰長經驗不僅是匯聚人脈的重要途徑,熱心服務的鄰長也常成為居民心中的里長人選。錦泰里的吳陳紅桃里長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被推薦出來參選里長的,「他們會叫我出來選里長,可能是知道我平常比較熱心,我也不是作什麼特殊的事,就是平常鄰居有什麼事情我都會幫忙,所以我是先當鄰長,後來才當里長」。

  「我當鄰長十七年了,一直在做服務的工作」,松山區東榮里的趙復華里長同樣具有豐富的鄰長經驗。她認為自己之所以會出來選里長,除了鄰長工作所累積的人脈,最重要的還是受到里民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在這邊住了十幾年,也是認識一些朋友,主要靠他們的幫忙。男女都有,覺得我很熱心,就自動來幫我的忙,沒有組織性的,應該是口頭宣傳吧!」

  在日常的鄰里關係裡,鄰長的身份有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妳可以先從和左鄰右舍交朋友開始,做為拓展社區人脈的第一步,再從日常的人際互動過程裡,瞭解自己居住的環境特質和相關訊息,並從協助里長的工作經驗中瞭解里內事務與里長的業務範圍。因此,有意參選里長的社區婦女,可以先將鄰長的工作視為基礎,一方面藉此累積人氣,一方面也從工作經驗裡確認自己參選里長的意願。

  

代父出征

  除了地緣關係、擔任鄰長期間的人脈深耕,在我們訪談過程裡發現,身為「里長的女兒」也是女里長的類型之一。因為長期擔任里長父親的特別助理,中山區力行里的蕭黃月霞里長因而對里長工作產生興趣,從「拿里長父親的公事包」一直到父親生病成為里長代理人的蕭黃月霞說,雖然自己非常盡責的代替父親做里長的工作,包括去區公所開會,但畢竟不是里長,所以常會碰到「人家不賣帳」的狀況。

  連任六屆的里長父親去世後,服務多年的蕭黃月霞才在里民的抬轎下成為「里長姐」,「一些地方先進覺得父親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所以鼓勵我出來參選里長」,她覺得自己可以當選里長是父親打下的基礎,而自己之前跟在父親身邊的做事經驗,則有利於她從事各項基層服務的工作,選上里長對她而言,則是讓自己可以名正言順的服務里民,「現在有了名分後,比較能說話、做事,才有作主權」。

  也是里長女兒的林秀美里長,因為看不慣「老里長會拿紅包」,而在正義感驅使下出來選里長。雖然父親是一江里的老里長,但在七十九年行政區域重劃下,原本的一江里和興雅里進行里鄰合併,被劃入興雅里的範圍,父親基於同事之誼因而退出里長選舉,但是林秀美堅持要透過選舉來「教訓」老里長,「我說哪能放過他呢?」

  這樣強烈的參選動機並未獲得家人支持,林秀美還是抱著「如果沒選上也無所謂」的心情參與里長選舉,她分析當時的選舉情勢對自己非常不利,「我們一江里只剩下半個里,我去跟他整個里拼呀!」雖然如此,林秀美覺得參選里長的最大意義,就是要發揮社會的正義,「那麼多人在那邊吃紅包」,事實證明,清白參選的堅持最終還是獲得里民的選票肯定。

  

在地家族,回饋地方

許多女里長認為自己會出來選里長,跟所處家族的關係密切。「我的阿公(祖父)、四叔和公公在日本時代都擔任保正,做到老」,也是出身里長世家,已經連任六屆的郭謹里長便認為,由於從小跟在里長阿公身邊,因此對「做里長」這件事一點都不陌生。吳林惠子里長也是因為自己的祖父和公公都曾當過里長的緣故,因而以回饋地方的心情接下里長的工作。

  張陳碧雲里長也是大家族背景出身,因為夫家深厚的在地基礎,使得家族成員平日就做了不少服務里民的工作,「因為我們是大家族,喜事喪事都會找我婆婆、阿媽去幫忙」,在婆婆的鼓勵下,張陳里長以家族代表的身份,展開為民服務的里長生涯,從第二屆參選里長後一直服務至今。

  「黨部原本要叫公公出來選,但是公公年紀大,當時都已經七十多歲了不適合,後來又要叫我先生出來,但是先生有工作要做,所以後來黨部的人就說叫太太(我)出來幫忙做事」,由於夫家是世居此地的地方望族,曾經在學校工作過的周陳順,當里長前就常幫左右鄰居解決問題,因此,除了周氏族人的支持,里民也都非常感念她平日的幫忙與服務,而周陳里長也就從六十一年開始一直連任至今。

  大安區光信里的陳曾悅子里長也是因為夫家的關係,才出來選里長的,「我先生是這邊的在地人,我一個小叔做市議員,他就說:阿嫂啊,妳做里長,我做議員,有時候辦手續什麼的比較方便啦!他就說我們合作比較方便,就從那時做起,一直做到現在」。

  其實早在少女時代,陳曾悅子就常幫著鄰長父親服務里民,「我在基層算是做很久了,我做孩子的時候,差不多十幾歲的時候,我爸就做鄰長了,我走到哪兒,都被人家叫鄰長的女兒。我爸爸有什麼事,像是叫我發傳單啦,算是有那個經驗,知道說要怎樣服務,我爸爸就教我要對人「好嘴」,就習慣了,就一直做」。

  

社區人士強力推薦

  信義區西村里的楊美麗里長則因平日的為人深獲肯定,而被視為合格的里長人選,得到社區人士一致的支持而勝選。她回憶起剛搬到西村里幾個月時,「原來的里長過世,因為我在學校就蠻熱心的,常當班頭,大家找我幫忙我通常都會幫,這裡的叔叔伯伯也鼓勵我好久,因為這裡原本是眷村,搬進來時我見面都會跟他們打招呼,他們觀察我一段時間,看我還不錯,就一起支持我,不然我怎麼選得上?所以我覺得很多事情是可遇不可求」。

  就像楊美麗里長所說的,被社區熱心人士「相中」為里長人選,是一些平日熱心服務的社區婦女會出來選里長的重要因素。從小在康樂里長大的禚淑雲就說,自己原本對里長工作根本「沒有概念的」,就在地方上一些長輩交棒給年輕人的想法下,口才好、膽識加、人脈廣的禚淑雲被視為合適的里長人選,「他們說要找一個中生代的人出來,結果他們就相到了我」,禚里長說自己還是登記的最後一天,在市立殯儀館去給老里長鞠躬的時候「被他們抓到的」。

  經過長期的觀察,這些深具影響力的社區人士才會開始運作,包括對理想人選展開說服參選的動作,勸退其他有意參選者。自認為「從來都不想碰政治」的陳美里則是因為常在社區網球場運動,活躍的她因而與附近的太太打成一片,連結成女人間的社區網絡關係後,成為地方人士幕後規畫的里長人選。她說當時會出來選里長,完全是地方上一些熱心人士積極運作的結果,陳美里說,自己是在最後一天才被一位鄰長在菜市場「抓到」考試院登記的。

  獲取這些地方基層人士的推薦,不僅等於掌握他們長期經營的人脈基礎,同時也具有勝選的意義。在這群熱心社區人士的強力支持下,禚淑雲里長是中山區最高票,得了一千四百多票,對於自己的得票數,禚里長說,因為那些找她出來選里長的地方人士會主動幫忙催票,甚至幫她勸退其他參選人,他們覺得「讓她票高高的比較有面子」。

  

社區組織的參與基礎

  參與社區組織是許多女性踏入社區的第一步,像是早期的社區理事會、守望相助委員會、媽媽教室,或是現在的社區發展協會,事實也證明,婦女朋友的參與都是這些活動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大安區龍陣里的周敏里長便是這樣的參與經驗,「我們龍陣里原本為華僑第二新村社區,當時治安並不太好,因而社區理事會於六十二年開始自行辦理守望相助活動,當時我是社區理事會的總幹事,也是推行守望相助的總幹事,因為是總幹事的關係,所以老里長去世後辦理補選的時候,大家就希望由我來選里長。當時是同額競選,一直到現在為止,我選里長都是同額競選。因為我一直在做守望相助,再加上老里長生病生很久了,他的事情一直都是我在做,所以早就在接手了,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曾在馬偕醫院擔任平安線義工的劉淑華里長,是一位非常喜歡從事社會工作的里長,在沒有地緣關係的條件下,她能在短期間內累積人脈,出來當里長,與她積極主動的助人特質有關,「那時候我們的里長眼睛不方便,所以那時候他有什麼事情就找我,陪他去區公所」。

  積極的參與態度也使得劉里長很快地進入社區組織,「那時候搬來可能是也比較雞婆啦,正好台北市在提倡守望相助委員會,所以大家就推選住戶當代表,然後再選主任委員,正好我也被選上第一屆的守望相助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所以剛好跟社區比較熱心的人都結合在一起」。

  由於劉淑華在守望相助委員會的成績斐然,「我們那時候辦了很多活動,我們那時候很多比賽,包括環境衛生比賽、守望相助比賽都得第一名,那時報紙刊登得很多篇」,所以一些國宅社區裡的人就非常鼓勵她出來參選里長,「當初我真的一點點意願都沒有,他們就講:劉小姐,妳在我們這個社區裡做得蠻好的,而且帶很多活動,後來他們就說:妳出來選里長嘛!我才出來的」。

  除了正式的社區組織參與經驗,松山區富泰里的曲陳素敏里長則是在參加一些婦女成長組織後,興起做里長的念頭,而她的選舉訴求相當具有女性意識,「提倡婦女的正當休閒活動」,而強調婦女需求的訴求因此獲得里內家庭主婦的廣大認同,造成婦女票全力動員,終於將這位毫無選舉經驗的家庭主婦推上里長寶座。

  類似的經驗也出現在吳林惠子里長身上,參加松山國小土風舞隊的過程裡,吳林惠子逐漸和女性隊員發展出姊妹情誼,「我和那些媽媽慢慢就好像姊妹一樣」,選里長前她就曾對這些家庭主婦說,「等我選上里長我就到我們活動中心自己來辦」。當上里長後,吳陳里長不但實現當初的承諾,更加擴大里內婦女活動的內容,開辦韻律班、合唱團,以家庭主婦居多的社區婦女也一直很踴躍的參與,「我跟她們說要多多運動,一星期兩天,三個月才一千元而已,因為活動中心場地免費」。


一個女里長的心情故事∣為什麼她們會出來選里長∣面對男性文化
當里長的條件女性觀點的社區經營


電子信箱  婦女論壇 since 1997.11.15